

导语:电子商务进农村,不光在解决“有什么卖什么”,而且开始解决“怎么种”。面对电商扶贫的许多现实问题,今年一号文件再次进行了相关部署。
农村电商,今年的一号文件继续给予关注。
自2014年起“农村电商”已经连续六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,而且2016年至2018年部署篇幅均在二百字以上甚至更多(2016年多达400字),抓农村电商目前已经成为常态。
今年一号文件对农村电商的直接部署只有一句——“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,实施‘互联网+’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”。但这两句的含金量都很高,都是有数亿元项目支撑的大工程,特别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,一个县的支持就有2000万元,每年支持200个县之多。
为什么农村电商有持续的政策和大笔资金支持,也许因为电子商务进农村,不光在解决“有什么卖什么”,而且开始解决“怎么种”,倒逼农业转型升级。
在3月4日淘宝发布的《全国地方特色农产品上行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8年,淘宝天猫上地方特色农产品数量达到2900多种,覆盖所有省份。
其中,中西部省份表现最抢眼:山东、四川、湖北的农产品上行数量排名前三,云南、福建、浙江的销售金额领先。
上行通道的打通,带来农产品销售规模的逐年提升。数据显示,特色农产品在淘宝天猫成长迅猛,2018年销售金额较2017年劲增49%。
配合国家脱贫攻坚战略,农村淘宝选择全国10个脱贫样板县,进行"一县一品"试点,已陆续培育出巴楚留香瓜、元阳红米、金寨猕猴桃、长汀百香果等"十大优品"。政府公开信息显示,2018年,上述10个贫困县已有一半摘帽。
电商在解决“卖难”的同时,随着对消费者大数据的掌握,越来越发现,好多农产品在生产的时候就决定了不好卖,因为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。所以,电商要倒推产业进行转型。这也是一般工业品电商已经走过的历程,今天电商扶贫也在逐渐开始。
目前,已经开始有电商企业流转农村土地,以此推动农民进行标准化、规模化的定制化生产。像主要销售西部特色农产品的西域美农公司,就流转了农民的土地,按照电商积累的消费大数据,反向指导农民应该种什么才好、怎么种才符合消费者需求、如何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等。
而一些大的电商平台也与政府合作,直接从生产源头开始进行全程控制,典型的如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兴农计划,在吉林延边地区开始试点,从源头的农资供应、播种管理、施肥用药、收获加工、销售配送一直到消费者餐桌,全程建立可追溯体系和标准体系,力争走出一条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电商扶贫之路,目前试点已经扩大到十几个地区。
与此同时,京东也与农资供应商合作,探索产地标准化生产路径。对签约合作的土地,由京东授权,委托农资经销商进行测土配肥,实行规范化管理,将生产出的标准化农产品在京东平台上销售。
苏宁更是提出了“三化五当”的口号,通过苏宁易购直营店、中华特色馆等渠道,反向推动农业的产业化;借助苏宁大聚惠、苏宁众筹等互联网特色营销平台,助推农产品的品牌化;通过成立苏宁农村电商学院,推动农村市场电商人才的专业化;通过“销售、服务、就业、纳税、造富”全部在当地的“五当模式”,将物流网络的终端推进到贫困地区的乡村一级,让更多贫困村的优质农副产品有可能便捷地进城。
目前,电商扶贫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,但客观上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。一号文件有许多事关农村电商特别是农产品电商的部署,对于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意义重大。
加强农产品上行的供应链基础建设
供应链之痛可以说是农产品电商的行业共识,其严重程度在一些贫困地区已经不是补短板的问题,而是连“木桶”的“底”都没有,大力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可谓刻不容缓。
一号文件第三部分第二条指出:
“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,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、分级包装等设施,鼓励企业在县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,推进提速降费。”
文件的第四部分第二条、第三条又分别指出:
“统筹农产品产地、集散地、销地批发市场建设,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。”
“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卫生、交通、信息、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。”
拼多多的出现,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。拼多多将传统电商的“人找货”,转变成了“货找人”,实现了B2C向C2B的逆转。农产品信息于平台发布,通过“拼”的模式迅速裂变并聚集消费需求,以实现大规模、多对多匹配,继而直线降低流通成本。
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
农产品市场是个天生高度同质化市场,常见的产品其产品价值和附加值都低,越是生鲜食品,同质化越是严重。常规的想法是,这样的产品放到市场里唯一可以拼的只有价格了,结果,谁也卖不出好价钱。
对产品进行深加工,改变产品原始形态,将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,使原来相同的产品变得彻底与众不同。
其次,让农产品网上卖得更远、销售时间更长,只有在加工上下功夫,否则鲜活农产品没有办法远距离长时间销售。农业强不强,最终还要看加工硬不硬。
一号文件第四部分第二条的标题就是:
“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”,明确要求“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,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,改变农村卖原料、城市搞加工的格局”。
而且,“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,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,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。”
这对于一些想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农村电商企业和创业者来说,无疑是利好消息。
对于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有了新举措
文件第四部分第六条指出:
“支持乡村创新创业。鼓励外出农民工、高校毕业生、退伍军人、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,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,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。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,鼓励地方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,加快解决用地、信贷等困难。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,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,支持发展小微企业。”
文件第五部分第二条:
“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、厂房、废弃地等整治,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。”
根据商务部统计,全国农村电商已经有店铺近千万家,涉及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,农村电商已经是返乡下乡创业的重要领域之一。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将惠及农村电商创业。
重视农产品“有产无量”“有品无牌”问题
中国地大物博,广袤、丰富、多元的自然气候和地理地貌,孕育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物产。地理标志产品、原产地保护产品、特产之乡数量全球第一!可以说,中国是世界第一特产大国。
中国历史悠久,还有着源远流长的“药食同源”养生智慧,造就了数不胜数的具有区域特征的特产品种、消费习惯和数不胜数的美食(食品)方法、品类与口味。这些,是特产发展与品牌创建的天然源泉,是中国不可替代的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资源,也是创建伟大品牌的天然基因和心智优势。
因此,中国在茶叶、枸杞、大枣、阿胶、辣酱、凉茶、人参、板栗、牦牛、青稞、药食同源的中药药饮等众多行业和品类,最有可能创造出一批世界级的品牌。
然而现实很残酷,许多农产品距离世界级品牌还很远,看似有产量,大单来了接不了;好东西不少,就是没人知道;原产地保护已经很久,就是名气不大等“有产无量”“有品无牌”的问题,都是农产品上行面临的现实难题。
一号文件第四部分第一条提出:
“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,倡导‘一村一品’、‘一县一业’”;“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,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,创响一批‘土字号’、‘乡字号’特色产品品牌”。
农业品牌建设如何落地?在实践中容易走入什么误区?
在5月30日举办的“首届中国品牌农业神农论坛”中,我们将梳理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品牌建设(尤其是农产品区域品牌)的成就和经验,表彰优秀品牌和典型案例,同时,针对突出问题和误区,探索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法。欢迎大家关注、报名和参与。
2019年一号文件在最后一部分专门强调:
“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”;
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”;
“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,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、制度并轨,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。”
相信,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会在今后加快改善,为包括农村电商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